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时间面临着规模较小、技术受限和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特别是在标准化方面,由于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了整体效率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家的相关部门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冷链物流的标准化建设。
早在2014年底,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运输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旨在引导冷链运输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以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物流效率。
在2016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了需要对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进行完善,推动冷链的标准化示范,并执行特色农产品产区的预冷项目,如“优化农业用地政策,并积极推动农产品冷链、初级加工、休闲采摘和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冷链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据2016年3月的报道显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秦玉鸣指出,国家正在制定强制性的冷链标准;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着手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本地企业建立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到2017年4月为止,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其中强调了需要加速完善冷链物流的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并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冷链物流标准。
2017年8月24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强调了提高设备和设施的技术水平、完善全过程的温度控制系统、改进运输组织方式和加强企业的运营监督。他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立一个全程温度控制、标准化、高效运行和绿色安全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这将基本解决“断链”的问题,全方位提高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并确保食品流通的安全性。
为何冷链物流的标准化过程如此困难?
在推动标准化建设的旅程中,我们可能会遭遇许多实际的障碍。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标准体系不完善以及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标准化建设被视为一个庞大的综合性工程,各个方面的考量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从冷链行业的当前发展状况来看,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上游部分本质上并没有达到标准化的标准
由于物流主要服务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因此在服务体系中,包括设备和技术等方面,需要与非标准化的实体合作,以实现量身定制的匹配。因此,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标准化的支持。冷链物流主要针对的是上游市场,例如农产品和生鲜食品等,这些产品本质上是天然的,与汽车、数码产品等纯人造产品不同,它们更容易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京东物流冷链配送的负责人夏萌强调,冷链物流企业在仓储、配送、车辆设备和系统等方面的所有工具改造,都必须依赖上游的产品进行调整,因此标准化成为了最大的挑战。
确定标准化的界限是困难的
鉴于技术构成了冷链物流公司的关键竞争优势,若标准设置得过于严格,部分公司可能会受到技术和成本方面的制约;如果标准较低,部分企业就难以生存。此外,冷链物流的标准也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其标准的设定不应过低,这无疑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
冷链物流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制定标准化流程!
冷链物流的车联网云端系统
由于技术上的限制
在物流运输中,由于链条断裂和信息分散的问题,物流公司不得不选择“断点续传”的策略,这与古代驿站的“八百里加急”方式相似,每次到达一个新地点都会更换一匹新的马。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续传”环节的数量越多,经过的运输过程中的工序也就越多,这使得整个流程的标准化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基础设施尚待完善,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支撑
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表现得相当成熟,并且他们的标准化体系也相当完整。我国目前物流业发展水平不高,物流标准和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物流行业总体上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这不仅影响到冷链系统,而且整个物流行业的标准化过程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冷链物流行业中,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极高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在去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重要性。而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和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的提案》的文件,其中明确指出了增加绿色通行证的发放数量和放宽生鲜农副产品配送车辆进城限制的措施;为冷链物流车的通行提供了优惠措施;增强对大型和中型城市冷链物流相关设备的土地使用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九洲易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yun56.com/121798.html